01定义
分区计量管理是指将整个城镇公共供水管网划分成若干个供水区域,进行流量、压力、水质和漏点监测,实现供水管网漏损分区量化及有效控制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02内涵
分区计量管理将供水管网划分为逐级嵌套的多级分区,形成涵盖出厂计量-各级分区计量-用户计量的管网流量计量传递体系。通过监测和分析各分区的流量变化规律,评价管网漏损并及时作出反馈,将管网漏损监测、控制工作及其管理责任分解到各分区,实现供水的网格化、精细化管理。
03分区
分区划分
分区划分应综合考虑行政区划、自然条件、管网运行特征、供水管理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并尽量降低对管网正常运行的干扰。其中,自然条件包括:河道、铁路、湖泊等物理边界、地形地势等;管网运行特征包括:水厂分布及其供水范围、压力分布、用户用水特征等;供水管理需求包括:营销管理、二次供水管理、老旧管网改造等。
分区级别
分区级别应根据供水单位的管理层级及范围确定。分区级别越多,管网管理越精细,但成本也越高。
一般情况下,最高一级分区宜为各供水营业或管网分公司管理区域,中间级分区宜为营业管理区内分区,一级和中间级分区为区域计量区,最低一级分区宜为独立计量区(DMA)。
独立计量区一般以住宅小区、工业园区或自然村等区域为单元建立,用户数一般不超过5000户,进水口数量不宜超过2个,DMA内的大用户和二次供水设施应装表计量。鼓励在二次供水设施加装水质监测设备。
管网分区计量管理示意图
该管网采用了三级分区计量管理模式,包含2个一级分区、5个二级分区、若干个三级分区,其中三级分区为DMA。
02分区计量管理实施路线
分区计量管理有两种基本实施路线:
(1)由最高一级分区到最低一级分区(或DMA)逐级细化的实施路线,即自上而下的分区路线;
(2)由最低一级分区(或DMA)到最高一级分区逐级外扩的实施路线,即自下而上的分区路线。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分区路线各有优势,互为补充。供水单位可根据供水格局、供水管网特征、运行状态、漏损控制现状、管理机制等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两者相结合的路线。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指南》中介绍了我国典型分区计量管理案例,展示了分区计量管理的不同实施路线和做法。其中,北京市为自下而上的路线,天津市为自上而下的实施路线,绍兴市和常州市为二者相结合的路线。
03分区计量管理与漏损管控
分区计量管理是提高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效率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手段。通过分区计量管理,建成覆盖全部管网的流量计量传递体系,进行水平衡分析,评估各区域内管网漏损状况,有效识别管网漏损严重区域和漏损构成,科学指导开展管网漏损控制作业,实现精准控漏,提高漏损控制效率。
在推进分区计量管理的同时,常规管网漏水检测、管网维护更新等漏损控制措施,也应同步开展。
04新天分区漏控案例
新天DMA漏损控制分析系统,结合分区计量管理,以先进的控漏理念,已在全国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城市(包括省会级、地市级、县级)落地实施。
新天科技结合国内外产销差控制技术体系以及多年深耕国内多座城市的供水产销差控制成功经验,探索和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行业特色的漏控作战体系。作为“漏控技术服务公司”,给客户提供硬件、系统产品、水务平台以及专业的漏控服务,做到“统筹布局,科学规划,统一思想”,助力漏控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