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第一家海水淡化厂上个月开幕,开启了所谓的‘第四个水喉’。
两个月前,以色列斥资超过2亿美元建造的海水淡化厂投产,为地处沙漠边缘的小国提供15%食水。
明年夏天,澳洲柏斯将迎来据称是南半球最大的海水淡化厂。
海水淡化业,正蓄势待发?
联合国2005年的报告指出,全世界有超过10亿人口没有干净食水可用。水荒,已经成了全球人类不得不面对的严峻事实。新加坡上个月开启的第四个水喉——海水淡化厂,正是为了解决我国水资源严重匮缺的问题。
海水占了整个地球水资源的95%,对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水库,人类不可能视而不见。随着海水淡化科技日益进步,成本开始降低,许多面临水荒问题、正积极开拓新水源的国家,也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浩瀚无边的海洋。
海水淡化,已悄悄在全球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洪流;海水淡化科技,已开启了人类饮用水的另一场革命。
西澳南澳严重缺水
“澳洲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
澳洲淡化水协会会长罗雅博士一语道出了澳洲严重的水荒问题。
位于南半球的澳洲,有七成的土地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带。这片陆地年均降雨量为465毫米,有三分之一的面积实际上是被沙漠所覆盖。
罗雅博士接受本报电邮访问时指出,水荒最严重的地区是澳洲西部和南部、新南威尔士及昆士兰。今年6月,澳洲遭遇百年来最严重的旱情,更是叫柏斯和悉尼等大城市倍感缺水压力。
目前,澳洲各大城市每个居民一天用水量平均为400公升。然而,澳洲水坝的储水量却是年年下跌,过去30年共锐减了三分之二,目前只剩总水坝储水量的不到四成。大城市的缺水情况日益严峻,兴建海水淡化厂成了澳洲政府刻不容缓的工作。
淡化海水“招待”游客
实际上,早在1980年以前,单是西澳就已开大约15家淡化水厂。不过这些工厂处理的主要是盐水,所生产的淡化水也只是供应给小城镇。海水淡化科技是在2000年后才开始比较盛行,但是经过处理的海水主要还是供作工业用途。
位于柏斯20公里外的罗特内斯特岛(Rottnest Island)是以淡化海水作为饮用水的“先驱”之一。过去10年,这个小岛一直以淡化海水来“招待”岛上的游客。供电给海水淡化厂的风力涡轮发电机,更是成了罗特内斯特岛的著名地标。
岛上的海水淡化厂采用反向渗透薄膜科技,每天可以生产50万公升的饮用水,足以应付岛上70%的食水需求。岛上居民希望最终能达到自给自足,100%的饮用水都由海水淡化厂供应。
罗特内斯特岛的成功,成了柏斯效仿的最佳对象。位于奎纳纳(Kwinana)的柏斯海水淡化厂建筑工程,目前正如火如荼地在进行当中。
水费涨幅不大
这个据称是南半球规模最大的海水淡化厂,建造费约3亿8700万澳元(约4亿9400万新元),预计明年夏天投入生产,每年为西澳居民提供450亿升的淡化海水,也就是每天为一名西澳居民提供约80公升的水。这相等于罗特内斯特岛海水淡化厂目前产量的250倍;西澳现有的公共食水供应也将增加17%。
工厂所处理的淡化海水,最终将同地下水和澳洲综合水供系统的其他水源如水坝中的水调和,因此消费者不会觉得他们饮用的水味道有何不同。
最重要的是,西澳居民不用担心水费将因此暴涨。淡化海水的售价估计为每1000公升1.11澳元(约1.42新元),每户家庭的水费一年预料将增加大约50澳元,相等于每周多付大约1澳元。
居民仍存误解
不过,罗雅博士说,许多澳洲居民对于使用淡化海水或废水再循环仍存有许多误解。
新南威尔士州长卡尔今年7月宣布,将斥资20亿澳元在克内尔(Kurnell)建造海水淡化厂,为澳洲第一大城市悉尼解决缺水问题,便引来众多争议。
澳洲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研究主管克赖顿说:“海水淡化应是车子的后备轮胎,只在旱季时提供额外的食水保障。”
他认为,悉尼的海水淡化厂,5年内也许只有1年派得上用场。
CSIRO的一项全国性调查也显示,高达57%的受访者不愿意接受经过处理的废水作为饮用水。
罗雅博士说:“缺乏教育和相关知识,让人们对淡化水存有许多错误观念。海水淡化纯粹就是把盐和水分开,这没什么不妥。”
他指出,要解决澳洲的水荒问题,除了改变人们的观念,采取一个综合性的方案才是上策。“海水淡化、节约用水、更多集水区和再循环用水,我们必须多管齐下才能改善食水素质、有效解决水源短缺的问题。”
建造设计有缺陷 美唯一海水淡化厂停产
1999年6月,当时的总理吴作栋到美国佛罗里达州中西部的坦帕湾水供管理局取经,了解坦帕湾以低成本大规模淡化海水的计划。
2005年9月,新加坡第一座海水淡化厂在大士开幕,所采用的反向渗透(reverse osmosis)薄膜科技,正是吴资政当年到坦帕湾参观时“偷师”学来的。
时隔6年,作为美国淡化海水先锋的坦帕湾海水淡化厂,今天却仍然是全美国1500家淡化水厂当中,唯一的海水淡化厂。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由于出现种种技术问题,这家工厂目前已暂时停产。
美国薄膜科技协会(American Membrane Technology Association)第二副会长赖斯告诉本报:“坦帕湾海水淡化厂出现了严重的设计和建造缺陷,其过滤系统和反向渗透薄膜出现大量积垢,使得淡化厂无法好好运作。此外,我们投入的成本也比原先所宣布的高出许多。”
赖斯透露,美国其他的淡化水厂主要是以纳米滤膜(nanofiltration)或反向渗透薄膜科技来处理地下盐水,效果都很好,至今没有出现重大问题,消费者甚至不知道他们所用的水是经过处理的。
不过,坦帕湾海水淡化厂的预处理系统自启用以来便出现严重故障,几乎每隔两个星期就得更换过滤器;反向渗透薄膜也有类似问题。
为了一劳永逸,坦帕湾水供管理局通过招标方式,以2900万美元请了德国一家公司来装置硅藻土(diatomaceous earth)过滤预处理系统。估计要到明年春天,坦帕湾区的居民才能够喝到由海水淡化厂生产的淡化海水。
对于海水淡化科技在美国的前景,赖斯说,只有在价格较便宜的水源都耗尽,以及人口很多的地区,海水淡化才可能成功推行。
他指出,海水淡化的成本比起其他水源仍然偏高,每1000加仑(约3785公升)的淡化海水售价估计约为3至4美元。
赖斯说:“我预期,现有较便宜的水源将继续为美国大部分人口提供高质量食水。美国目前有许多拟议要建造的海水淡化厂,不过它们都面对执行上的问题。美国要建造下一个海水淡化厂,会是在许多年以后。”
以色列人从排斥到接受
以色列前总理佩雷斯曾说:“水在中东地区比石油更重要。”
诚然,全球的7500家海水淡化厂当中,就有三分二位于中东。
拿以色列来说,这个地处沙漠地带边缘的小国,水资源严重匮乏。早在60年代,当地就出现第一家采用反向渗透薄膜科技的海水淡化厂。
把它带到以色列的正是研究反向渗透薄膜科技的功臣之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洛布教授。
洛布教授回忆起当时,以色列约特瓦塔(Yotvata)的海水淡化厂刚落成时,当地居民都拒绝成为实验品,怎么都不肯喝淡化海水。
他说:“倒是那些女人带着桶来装水回家洗头,她们都很喜欢。”
事情是在附近贝尔谢巴(Beersheba)一家医院的医生前去试喝淡化海水后才有转折。
洛布教授说:“那名医生告诉居民,如果他们继续喝那些盐水,他们的脊椎将变得僵硬,结果把居民们给吓坏了。不过,他们过后喝了我们的淡化海水后都爱上了。”
市场值5000亿美元
一直到现在,以色列人都能够接受淡化海水就是饮用水的事实。
目前,以色列约有50家海水淡化厂,正计划建造或已动工的大型海水淡化厂有4个,规模较小的也有8至9个。
在上个月国际淡化水协会于新加坡举行的大会上,沙地阿拉伯水务与电源部长卡密斯·慕巴拉博士说:“淡化水科技在未来十年将是一个总值5000亿美元的庞大市场。它是一股不可阻挡的趋势,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本文章系转载,对文字内容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终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