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其他新闻 » 正文

597个智慧城市相关试点将临大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1-16  来源:环球表计  浏览次数:216
 
        近600个智慧城市试点面临国家部委的首次评价检验。昨日,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巡视员王娜透露,发改委、网信办等联合编制的首个国家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近期即将出台,对地方的智慧城市评价工作也将相应展开。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巡视员王娜在2016年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创新大会上介绍,发改委、网信办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正抓紧近期出台。

  王娜说,这一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引导智慧城市工作,明确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各地方应围绕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相关的工作方案,“评价指标体系是唯一的依据”。

  据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级协调办秘书处秘书长单志广统计,发改委、住建部、工信部、交通部、科技部与国标委、国家旅游局、国家测绘局等部门组织的智慧城市相关试点共有597个。也就是说,这些试点即将迎来国家部委的首次统一检验。

  单志广介绍,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生态宜居、产业经济、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体制机制创新、市民体验等一级指标和若干个二级指标。每一个指标都是客观可量化的。

  惠民服务和市民体验将被摆在重要位置。国家标准委工业标准二部处长孙维对南都记者介绍,例如对社保服务这一项指标的考核,就要去问老百姓是不是可以异地办理社保。

  王娜透露,与以往的类似评价相比,即将出台的评价指标体系或加大公众评价的权重。单志广说,未来评价工作中会利用支付宝城市服务和QQ弹窗的数据来投放问卷,这样就可以有代表性地选取一些老百姓来真正做评价。

  单志广认为,评价结果不是为了搞排名,而是做示范,探索可复制推广的发展模式。目前的安排是,到2018年底分类筛选100个国家示范性新型智慧城市,“以点带面”“以评促建”。

  建智慧城市最怕“铺摊子”

  “其实最担心的是铺摊子,一说起建设,大家都比较热衷于建基础设施,要投入。”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巡视员王娜认为,数据中心、云平台等基础设施已经投入很多,但不见得发挥了多么大的作用。因此,重点还是如何去用好这些基础设施,利用社会化的力量,节省资金提高效能。充分利用老的设施,谨慎考虑建新设施。王娜说,近期出台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是以绩效为导向,加强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动态监测。

  事实上,中国政府提出“智慧城市”概念已有8年。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级协调办秘书处秘书长单志广认为,8年来智慧城市建设呈现高投入、高技术,同时低效能、低获得感的特点。如北京,只要还有雾霾和交通拥堵问题,公众就不会认为北京是智慧化城市。

  数据碎片化是发展瓶颈

  在多位官员和业界人士看来,当下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数据碎片化。

  滴滴高级副总裁兼工程技术委员会主席章文嵩介绍,滴滴在中国每日订单量有2000多万,大约是优步在美国每日订单量的14倍。中国做智慧交通有巨大的数据资源优势。他同时指出,如果数据的价值不能评估,就很难做数据交换,数据资源的优势也发挥不出来。政府可以推动整体数据生态的建设,开放一些可安全公开的数据,和企业的数据整合在一起,搭建云数据平台。

  单志广认为,过去搞孤岛型建设,使得很多数据在各部门、各行业间被孤立隔离,智慧城市建设目前的关键就是解决该问题。

  王娜指出,智慧城市的关键是共享和开放。9月国务院出台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接下来要真正落实实施。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597个智慧城市相关试点将临大考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资讯新闻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0510-85100148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