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可能在明年适度上调城市水价。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城市供水质量是否也应得到提升?
今年入夏以后,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因为污染导致供水中断的问题。7月1日,我国开始执行了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城市生活饮用水的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水资源专家看来,随着新工艺不断投入使用,水污染带来的问题完全能够得到逐一解决。但对输水管道、水塔等设施的安全评价仍有待建立相应标准。
五道工序构筑水的防火墙
饮用水的净化工序已有超过100年历史。尽管在此之前,各民族的先民们都直接饮用自然水,但种种迹象表明,上层阶级还是会对这些水进行一些简单的处理。早在史前时期人类就开始寻求纯水,梵文艺术和埃及碑文中就有关于水处理知识的记载。中世纪的几次瘟疫让人类了解到公共卫生与饮水清洁的重要性。人们开始注意饮用水处理的问题。
“大概100年前,人们觉得这样的水还是不干净,认为需要净化后才能饮用。”2007生活饮用水标准起草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水质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水质安全监测室主任鄂学礼指出,对净化水的需求促使人们寻求沉淀净化工艺。
最初,人们试着将水静置沉淀,结果发现经过沉淀的水,依然相当混浊,还夹杂着杂质,甚至还有大颗沙粒,于是便发明了现代沉淀工艺。此后,关于微生物的知识渐渐普及,人们发现光靠沉淀无法去除这些可能存在危险的小家伙。沉淀再也无法满足人们对饮用水提出的卫生要求,新的技术又被发明出来。人们开始往水中投放消毒剂,“那便是用氯消毒。”氯溶于水后生成次氯酸。这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杀死水里的病菌。
1908年,在水中添加氯进行消毒的技术得到了应用,水处理取得了最重大的进展。它也标志着现代饮用水处理技术的出现,同时带动了现代饮用水标准的制定。
后来,英国开始建设自来水输送系统,用管道将经过处理的清洁水送到每一个家庭中。再后来,沉淀的工艺也有了进展,在使用混凝剂后,水中那些能用肉眼识别的混浊物都会被凝固成大颗粒,并最终沉淀下来。
这样,一整套的现代饮用水加工过程便形成了。源水经管道引入水厂,经加氯消毒去除大部分微生物后,在机加池中进行混凝沉降,再先后经煤砂滤池、活性炭滤池的过滤和吸附,在进入供水管网前进行第二次加氯消毒。
从源水到出厂水所必经的五道工序,给饮用水构筑起了一道功能完备的防火墙。整整100年来,这套工艺在世界各地的自来水厂里默默运作,为人们提供着清洁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