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时间内,新都政府将投资4.5亿元完成新都全域的统一的供水体系建设并与成都自来水主管网连通,工程完工后,新都全域将实现与成都“一网供水”,全区65万人都能喝上成都自来水。
3月完工 12万群众受益
记者在宽阔的石(石板滩)木(木兰)路上看到,4个标段的供水工程建设正全面铺开。现场机器轰鸣,人声鼎沸,施工人员正挥锹铲土,挖沟掘槽,放管安装,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据悉,石木路惠民供水工程是新都区今年的重点工程,该工程是新都为解决丘陵地区群众长期饮水问题,由政府投资1800万元而兴建的。石木供水工程起端位于三木路与绕城路交叉口,然后沿三木路至成青路石木路延伸段至石木路到石板滩,终点位于石木路与新石路交叉口,全长为13.7公里,工程将于3月31日前完成建设。工程途经三河、泰兴、石板滩、木兰4镇。建成后,将结束4镇丘陵片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制于用水不足的历史,保障4镇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的配套,提高城镇供水质量。
工程于2007年11月25日启动,到目前为止已铺设管道约8公里。据了解,3月中旬,新都将对石板滩、木兰两镇现有水管管线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以配合石木路供水工程。
老井退休 将喝成都自来水
在采访中,记者随处可以感受到石木供水工程将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给地方投资环境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
“再过一个月,我家这口井就退休了。”住在石木路边上的石板滩镇兴农村1社77岁的钟淑珍老人指着家门口的老井高兴地对记者说。这段时间,老人差不多每天都到离家不远的石木路施工现场看工人安装水管。
兴农村坐落在高高的石板坡上,当地有句民谣这样形容缺水:牛没水喝抵桩头,猪要水喝拱圈头,耗子找水爬灶头,人为饮水愁白头。
钟淑珍家现在使用的是花6000多元打的深水井,平时用水倒是不愁,但一遇停电,水一滴也抽不上来;一下雨,抽上来的水就很浑浊,有时候抽出来的水还有细小的虫子;抽水的电机隔几年就要花五六百元换一个,否则抽出来的水都带有铁锈味儿。
用水不愁 发展机遇也多了
“缺水对木兰发展影响太大了”,木兰镇党委书记刘刚毅在接受采访时说。
木兰镇属于新都丘陵片区,由于交通瓶颈的制约,发展相对缓慢。水资源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木兰的发展,镇内现有的最大家具企业金帝公司现有职工2000多人,也因为水供应不上而不敢扩大规模,“如果是缺电,我们还可以自己发电,但总不能让我们这么大一个厂自己打井供水吧?”
随着成青快速通道的开通,木兰镇的区位优势一下凸现出来,成为新都区东部进出成都的第一镇,10多分钟就到成都二环路。交通的问题解决了,如果水的问题不跟着解决,木兰的竞争优势就又会丧失。“好在这个问题马上就要解决了,就在最近,我们的招商引资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刘刚毅高兴地告诉记者。
新闻纵深 4.5亿元打造新都全域供水网
根据成都市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新都要发展成为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人的大型现代化城市。新都现有的城乡二元化供水系统,显然不能满足北部新城建设的需要。
2007年10月,在决定修建石木路供水工程的同时,新都委托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为新都制定全区的供水体系规划。近日,该规划体系通过专家评审并被政府采纳,新都区政府将从今年开始,用4到5年的时间,投资4.5亿元打造遍及全区各乡镇各村的现代化全域集中供水体系。
根据规划,新都将用5年时间分三步建设统一的供水管网体系:连接成都自来水6厂沿大件路、北新大道、成青线、成彭线主干道通往新都镇、三河、石板滩、新繁、斑竹园等6个镇(街);之后建设由这些镇的一级管网向清流、军屯、马家等稍远乡镇辐射连通的二级管网;第三步,伴随各镇城乡统筹农民集中居住的步伐,将二级管网向村民聚居点延伸到各自来水用户。
主持规划设计的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总工程师罗万申说,这种集中统筹供水模式就是以中心城区带动区域内的乡镇,统筹城乡供水资源,统一城乡供水的建设发展,使新都区域内城市、乡镇的供水在价格、质量、服务等方面与大成都趋向一致,达到“同城、同网、同价、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