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太湖蓝藻跨区治理 建立水质公开机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4-25  来源:中国上海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354
核心提示:        太湖蓝藻必须跨地区联合治理。这是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姜庆五教授和彭文祥博士在开展半年多卫星监测后得出的结论。       去年6月以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直保持对太湖蓝
 

        太湖蓝藻必须跨地区联合治理。这是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姜庆五教授和彭文祥博士在开展半年多卫星监测后得出的结论。

        去年6月以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直保持对太湖蓝藻的监测,彭文祥博士与姜庆五教授课题组利用中巴资源卫星、北京一号卫星、LandsatTM/ETM以及MODIS数据分析了太湖蓝藻动态变化。

    蓝藻起源于太湖西南

        太湖蓝藻主要起源于太湖西南沿岸地区。但是通过4月上旬和中旬的卫星数据分析,目前并未发现大面积蓝藻。这是课题组的最新研究结果。据彭文祥博士介绍,通过对卫星图像的分析,发现2007年5月29日发生的“水华事件”,起源于太湖西南沿岸区,即浙江省湖州地域。

        据介绍,通过对今年的卫星数据分析,2008年1月3日太湖水域中西部与西南部就出现了大范围蓝藻,但是50年不遇的大雪和低温天气抑制了太湖蓝藻的提前暴发。

    应加强治理效果评价

        姜庆五教授认为,蓝藻暴发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应加强蓝藻暴发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有关专家还建议,最好能够建立水质公开信息披露制,使相关问题能够通过其他渠道得到解决。

        虽然蓝藻水华表现在太湖无锡段,但是要重视太湖全流域的治理,尤其要重视太湖西南面的污染治理,特别是湖州一带太湖水域的治理,如果不加重视,将功亏一篑。

        专家建议,目前沿湖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对太湖污染的治理,但是治理的力度是否能控制蓝藻水华的再现,仍需要加强监测。除了监控污染企业外,不能忽视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除了治理外,应加强治理效果的评价。更为重要的是,应建立航天、航空与地面一体化的水质监测、监控与预警以及健康评价系统。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太湖蓝藻跨区治理 建立水质公开机制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资讯新闻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0510-85100148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