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清澈的小河两岸,绿树成林,鲜花怒放,白鹭贴着河面低飞,野鸭在河中嬉水,构成一幅优美的水乡画图。近段时间,每天清晨或黄昏,锡山区北兴塘河两岸的农民,总会不约而同地来到河道两岸,边欣赏这里的美景,边进行健身锻炼。这样的情景,在锡山区广袤的田野随处可见。经过几年以“生态护岸”为重点的水环境整治,目前该区已有逾八成河道成为益民水系。
锡山区境内水系发达,数千条纵横交错的大小河道,不仅担当着抗洪、排涝、灌溉等功能,而且成为农民生活品质的“晴雨表”。前些年,由于农民常年在河边耕种,加上有的企业肆意向河道排污,使得部分河道水土流失严重,淤泥沉积,污染严重。为此,该区自2007年初起,全面推进新一轮河道三年整治计划。目前,全区共疏浚河道2588条,完成土方1100万方,所有河道均落实长效保洁责任制。
在基本完成河道整治的基础上,锡山区逐步从单一的治污转向生态改造,在净化水质的同时,又建设生态生物河岸。区、镇(街道)相继设立专项资金,根据不同的河道等级,不同的河道功能,构筑起不同的护岸生态格局。在环绕村庄的河道,主要在河岸上种植木芙蓉、美人蕉、香蒲等喜水特性的植物,通过多林层、多色彩、多季相的植物配置,形成一个原生态的河岸植物群落;在河面比较开阔的乡间河道两岸,则大量栽种水紫杉、杨柳、香樟等树木,既达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生态效果,还兼顾景观功能。今年6月,正在建设中的宛山荡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工程,由于采用污水处理、湿地建设、湖荡水域陆域及岸线水生生态修复等11项综合措施,已基本恢复了湖荡原生态的模样,被水利部批准成为全国首个水生态科技园。
经过改良后的"生态"砌石护岸,也成为别样风景。羊尖镇市民广场河道引入了"生态窝预制块"技术,创造性地在砌石上留出一条条台型通道(生态窝预制块),一方面保证护岸的高度坚固性,另一方面也使水土能够长期相互"亲吻"。前不久,这些砌石护岸造好后,附近农民欣喜地发现,一些鱼虾、螺蛳和青蛙等水生动物拥有更好的"新家",纷纷聚集到"生态窝"里栖息、繁衍,逐渐形成了良性的河道生物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