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伟大的工程,一群可爱的人民,此刻,正在古老而美丽的中原大地上演绎幕幕感人的场景。16.2万淅川人要离开故土,全省25个安置县、市、区精心安排,省政府一口气下了16项针对移民的优惠政……这一切移民满意,群众欣喜,网友感动。为此,大河网友“卧山观闲云”正式在大河论论上发帖呼吁:南水北调工程河南史上伟大,我们是不是应建立纪念馆、纪念碑而铭记他们呢?这一提议,立刻受到网友们追捧。
网友:史上伟大,理应纪念
网友“卧山观闲云”说,再过4年,一渠甘甜、清凉、洁净的丹江水就会沿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等中原城市一路北上,穿越河北流向北京,届时、沿线居民将喝上干净的水了。
因被单位抽调参加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工作,本人对移民政策有了深入了解,与移民和从事移民工作的各级干部职工有了更多接触,深深地感受到,这次丹江口库区移民工作的复杂、艰巨、困难和伟大。我有幸见证了这一复杂移民工程的经过,有关部门能否建设一座丹江口库区移民博物馆和纪念碑,把所有移民的名字都刻在那里,把所有为南水北调作出重大贡献的人记录在那里,让更多受惠的人记住移民作出的重大牺牲,记住安置地群众为移民作出的巨大贡献,了解迁出地和安置地各级党委政府为移民所做的艰辛工作,了解国家和我省的安置政策。
理由:六大原因,条条有理
一是丹江口库区移民涉及河南16.2万人,全部集中在淅川县一个县,这十几万人每个活生生的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和想法,如此大规模集中移民在新中国的移民史上尚属第一次,超越了三峡移民。
二是时间之短、任务之重、要求之高也是史无前例。为了顺应库区移民的强烈呼声,进一步加快安置进度,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经过多次深入调研、反复讨论后,提出了“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时间紧、难度大、要求高、责任重。
三是国家和我省的补偿、扶持政策历史上最好。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要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所谓搬得出,就是补偿费能够满足新房建设需要,体现了对移民生活上的安置;所谓稳得住,就是移民的经济收入不低于搬迁前,体现了对移民生产上的安置,针对农村移民而言就是生产安置费用要满足在安置区能够获得足够的土地;所谓能发展,就是移民在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基础上,长远发展有保障。河南省政府专门下文,出台了16项针对性优惠政策,安置丹江口库区移民。
四是移民作出了重大牺牲。历史上,库区百姓因为水涨人退,屡次搬家,越搬越穷。2003年,“停建令”下达后,库区停止了一切建设活动,经济水平停滞不前,很多群众房屋年久失修,有的已经成为危房。此次迁移要离别祖祖辈辈居住的土地,移民所得与奉献不成比例。
五是安置地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全省25个安置县、市、区本身就是人口稠密、人多地少的地区。安置地群众把土地出让给移民,县、乡为移民投入了很多资源。
六是迁、安两地大部分移民干部的工作方式有了很大转变,真正做到了放下身段,尊重移民意愿,想移民所想,做移民所盼。这个可真不多见啊。
网民:坚决支持,抓紧落实
“卧山观闲云”的这一提议立刻得到了所有网民支持。网民们认为,南水北调工程,我省任务尤其重,整个过程中,不管是移民,还是普通发众;不管是抽调干部,还是城市白领,大家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建立一个“南水北调纪念馆、纪念碑”非常有必要,要呼吁相关领导、部门落实好这一建议。
大河网友“吴元成”感慨地说,一部人类进化史、文明史就是由一代代移民写就的辉煌篇章。在时间的河流上,谁是一粒沙?在文明的机器里,谁是润滑油?在民族的历史中,谁是催化剂?移民!他们是在天地之间迁徙、流浪的一群人,他们是在土地、风俗、方言、歌谣中活着的一群人。他们是在家与家、家与国之间作出艰难抉择的一群人。他们执著,他们辛劳,他们无家而有家,告别故园之后,在新的土地之上建设、呵护自己新的家园。他们很快就不再是“客人”,和原住民一起生活、耕耘,逐步融化融会进新的人群,并拥有新的追求、梦想、爱情和文化。
网友“博雅浩鸿”说,好建议啊,要主抓中国移民文化,打造湖光山色的博物馆,打造地方新特色!该网友甚至还定好了纪念馆的名字——“中原丹江口渠首博物馆”,但这一建议马上被网友“外部参考”否定了,他认为“中国南水北调移民博物馆”这个名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