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电中国历经10年研发的海冰淡化技术,有望使整个渤海成为一个珍贵的“淡水碗”。
中国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海洋环境动力研究室主任陈伟斌对新华社记者表示,利用中国自主研发的淡化技术,可以使渤海海域经常发生的海冰“变灾为宝”,成为难得的淡水资源库。
他说,经过近10年的努力,中国开展的海冰淡化技术研究已取得重大突破,并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习近平将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八部委发布3G网络推进意见附股楼市疯狂已蔓延至二线城市受累股权困局华夏基金再遭暂停网友曝80后美女副县长仅工作6年世博中国馆8件国宝展览(组图)“这意味着,中国环渤海地区有望成为一个巨大的’淡水碗’,以缓解该地区的淡水短缺。”陈伟斌说。
渤海面积7700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8米。辽宁、河北、山东和天津组成的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经济带。最近20年来,由于经济飞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淡水资源紧缺已成为该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据科研人员测算,环渤海地区储存的海冰正常年份平均可开采量为100亿立方米。海冰经开采后还会再生长,如果按年平均生长4到5次计算,其可用资源量更加可观。
海冰淡化是1995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史培军等人提出来的新概念,属世界首创。2000年前后,海冰淡化研究作为一个探索性项目开始走上中国的科研舞台。
2001年以来,在国家“863项目”的支持下,北京师范大学、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天津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展了相关探索性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
陈伟斌说,在正常情况下,渤海海域海水的盐度在32‰左右,但在冬天自然冻结后,海冰的盐度降至6‰-8‰之间,最低可达4‰,不需任何手段就能自动将大部分盐分除掉,而剩下的盐分可从技术上加以解决。
项目课题组根据海冰微结构特点,攻克了海冰固态淡化的关键技术,自主研制出了海冰离心脱盐机、海冰控温冻融脱盐装置、海冰重力脱盐装置、海冰融水反渗透脱盐设备,完成了从海冰采集、输送到脱盐、存储的完整工艺过程,获得的海冰淡水盐度为2‰以下,达到国家水源地的水质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卫说:“海冰淡化作为海水淡化的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
海冰由固体淡水冰晶与液体盐水卤水胞所构成。海冰淡化其实就是实现淡水冰晶与盐水卤水胞的分离过程。通过研究,研究人员根据海冰的内部结构特征,先后提出了微波法、混合法、挤压法、重力法、离心法等6种海冰脱盐方法。
经反复试验,专家认为按现有技术水平和能力,可用于大规模海冰淡化工程的脱盐方法是海冰重力脱盐和海冰离心脱盐方法。目前研制的海冰离心脱盐设备每小时可处理5吨海冰,脱盐后的海冰盐度为1.5‰左右。
顾卫表示,目前,海冰淡化技术已进入产业化前期的关键设备研制和综合实验阶段,海冰淡化的成本已下降为每立方米5元左右,充分显示出海冰作为淡水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利用的可行性。今后随着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逐步成熟,其成本有可能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