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郑州西区用水的柿园水厂供水主干管爆裂,造成80万人用水困难。11月22日,供应郑州东区用水的郑州中法原水有限公司的供水主干管爆裂,数百万人用水受到影响。至此,郑州供水管道今年已爆管3次。
关于郑州水管爆裂,前些天“七年十爆”的新闻已经令人惊叹;而叹息未定,“一年三爆”、“五天两爆”就接踵而至,对此,需要虚心地承认:城市真的病了。
最近几次水管爆裂,都看到了这样的分析——“原因或系供水线路老化”。确实也是,埋在地下的水管哪怕再坚固,也总有寿终正寝的一天。可是,当水管爆得如此“突然”,爆得如此让有关方面手忙脚乱,爆得如此使老百姓生活深受影响,还是不得不问,这样的城市病,它的本源是不是规划病、管理病?
水管会老化不假,但纵观全国各爆水管的城市,包括郑州在内,能够稍微准确“预测”一下水管“发病期”的城市有几个?更别提事先应对,用“健康”的水管替换掉“患病”的水管了。记得几年前,提供建造广州市海珠桥钢材的英国企业向广州市政部门发来传真,提醒海珠桥的钢材已经有100年历史,达到钢铁材料的寿命,已经进入疲劳期,如继续使用则建议进行疲劳强度的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加固等,这让人见识了什么叫做认真,什么叫做负责。试想,假如当年埋水管之时,就留下了完备的“水管档案”,并且一贯重视这些“水管档案”,相信就不会爆得如此意外、如此伤人了。
水管该多少年一换,现在的水管已经用了多少年,掌管城市规划、管理的部门需要心中有数,不能等到水管频爆才意识到问题的存在。现在,城市和企业紧密相连,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等等企业,都会在城市的地下铺设管网,城市管理者千万不要以为肩上的责任减轻了,相反,如何科学管理、协调发展、未雨绸缪、应对有术,成为了城市管理者不可能绕过去的新课题。
水源污染,蓝天减少,热岛效应,地下管网无序,交通越来越堵……当城市病愈发严重的时候,城市管理者如何保障辖区民众的正常生活不受影响,能否把眼光放长远为辖区的后人造福,这需要城市管理者发自内心,更有赖于体制的保障。——体制不会直接去管水管需要几年一换这样的“小事”,可如果体制使得官员必须让民众满意才能戴稳乌纱帽,相关官员自然就会想办法去治好水管“五天两爆”之类的城市病,因为这类城市病并非天灾,属可防、可控、可治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