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网民热议水利建设:中央给力了,地方政府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7-13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124
核心提示:        首次以中央名义召开的最高规格水利工作会议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并动员全社会掀起大兴水利的热潮。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不久前,北京、成都、长沙等城市防

 

        首次以中央名义召开的最高规格水利工作会议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并动员全社会掀起大兴水利的热潮。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

  不久前,北京、成都、长沙等城市防洪排水都遇到了困难,水利设施建设瓶颈凸显。在今年一号文件所提今后10年水利年均投入1000亿元的目标更加明朗化的同时,建设资金的来源问题成为不少网民的最大担忧。

  水利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网民“hedonr”说,中央就某一具体工作方面召开专门会议,说明这个问题已经关乎国计民生到了紧要关头。我们不仅人均占有水资源在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而且现有资源的损耗速度也相当惊人。开发带来的环境恶化、工业污染都加重了水资源的短缺,而水却是我们一日都离不开的重要资源。

  博主“立仁重返”说,由于集体经济体制和指导思想发生了实质的改变,我们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利吃了几十年的老本。这个“老本”本来还可以继续吃它若干年,又由于新的发展模式对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得老本不复存在。主要表现为:1、农村劳动力转移,剩下的老弱妇孺失去集体经济的组织性,无法承担原有水利项目的维护;2、承包经营的短视效应将大的水道截断作为养虾养鱼的“基地”,或者建楼起屋,使得排灌无路;3、过度开发从根本上毁坏了原有的水利设施。

  资金落实是个大问题

  署名“郑风田”的博客文章说,中央规定,要将10%的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提出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但落实是个大问题,因为土地出让金主要掌握在卖地者手中。如果以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2.9万亿计算,有2900亿。而土地出让金收益=土地出让金-土地收入成本-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各种成本包括拆迁补偿、三通一平等费用,实际的净收益可能要减半,甚至一半都不到。针对土地出让金如何用好的问题,水利部部长陈雷表示,按上一年土地出让收益的总额,可以落实600亿至800亿的资金。就此看来,拿出土地出让金的2%至3%就不错了。土地出让金被上太多的套,能否拉得动是个大问题。

  郑风田还指出,土地出让金的失衡也是个瓶颈:最需要农水建设、承担粮食安全重任的地方没有土地出让金。如何进行跨区域的农水投入统筹,粮食产区与非粮食产区统筹,水利建设配套资金问题等都需要解决。

  期待地方政府“给力”

  人民网署名“洪巧俊”的文章说,这30年来,并不是我们没有投资水利建设,而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投入不足。举例来说,有的地方把中央下拨的专项资金进行截留、挪用,有的用于发福利,有的拿去盖政府大楼。监管缺位,显然资金就会流失。中央“给力”水利,如果地方政府“不给力”,甚至给“反作用力”,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如何能有大的转变?

  洪巧俊说,要制订一个严格实施的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来作为地方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如果没有这样严格的考核制度,就可能又是走过场,不能真正抓落实。“全面提高防洪排涝能力,整体上提高抗御洪涝灾害能力和水平”的目标,就可能落空。

  博主“立仁重返”说,我们期盼的是如何“大兴”的体制创新,它应该包括“顶层设计”,科学实施,而不是一哄而上的形象工程;它应该是着眼于长远的规划,而不是浅尝辄止的即兴;它应该是修、护结合的地方政府责任制,而不重蹈边修边毁的覆辙;它应该是功在千秋的伟业,而不是贪官污吏们新的奶酪。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网民热议水利建设:中央给力了,地方政府呢?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资讯新闻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0510-85100148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