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我国多个城市已经或正酝酿上调水价,引发公众热议。各方关于水价上涨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从节约资源、企业亏损、国际接轨到外资入侵,在各种猜测中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多个城市的水价已经切实上涨了。
然而,公众的质疑并未随着水价上涨成为既定事实而“默认”了。因为现在的水价中,有着太多公众看不明白的因素,公众才会有如此多的猜测和不满。其实,公众并不是一味反对自来水等资源性产品的涨价。公众反对的是,涨价原因的不明确、水价结构不透明。毕竟,目前许多水务单位都是垄断经营,存在着管理不善、人员超编等问题,而这些都可能是导致亏损的原因,单纯以提价方式弥补亏损,理由难以服众。
让公众更不满的是,在听证会上没有发言权,听证会变成了“听涨会”。听证程序的不完善,听证代表的不广泛,会上“涨声一片”已经成为许多地区价格听证会的共同缺陷。例如8月初,河南洛阳举行的城市供水价格改革调整听证会,包括消费者代表、经营者代表、利益相关方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政府部门代表和专家在内的18名代表出席了听证会。据听证会宣布的统计结果,本次听证会17人赞成涨价,1人反对。这一结果受到了舆论普遍的质疑。
至于“外资入侵”的说法就比较可笑了。外资水企进军中国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实在不必担心,更不能以此作为水价上涨的理由。毕竟,统观现在的中国,又有几个城市的供水是由外企占主导的?其实,外企进入供水领域应当是好事,只有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国内的供水企业才有可能真正转型,才能意识到是市场和公众、而非行政性提价是自身生存的依靠。
水是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水价上调直接关涉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但现在的状况是,许多城市的供水企业一方面大喊亏损、外资企业入侵,一方面却在不公布价格成本的情况下,要求大幅涨价。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涨价幅度让人难以接受,公众怎能不质疑?这个时候,政府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就凸现出来了。只有公益性质不被企业的逐利冲动破坏,才能保证民生。因为,供水首先应该满足的是民生,而不是某些企业或者政府部门的牟利冲动;水价上涨也应该首先考虑公众的接受程度,而不是考虑填补所谓的“亏损”或者为了所谓的“环保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