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前两天阚先生在附近的一家粮油店买的大米,从包装上看,厂家的名称、地址电话、质量认定都很清楚,没什么特别。但看看包装上醒目的25公斤重量标识,问题就在这里。
阚先生告诉记者,这种情况一年前他们就发现了。有一天,阚先生的母亲突然发觉自家的米吃得比平时快,一袋米只吃了19天,而按照阚先生家的习惯,一天三顿饭,一顿面两顿米,每天固定四碗米,这样一袋米平时可以吃上22天。买米的时间一下提前了三天,阚妈妈怀疑可能是这袋米少了斤两,于是,他们到同一家粮油店买了相同的一袋米拿到邻居家一称,果然比米袋上标注的25公斤的分量少了5斤。自此以后,每次买回来称重都差出三五斤。到最后,差得有点太离谱了,已经达到七斤了。
阚先生告诉我们,这附近的粮油店和超市都发现过大米不够分量的情况。记者来到阚先生买米的这家粮油店,用地秤称了几袋25公斤包装的袋装米,的确每袋都少4、5斤。
让记者没有想到的是,粮油店老板自始至终并没有掩盖缺斤短两的事实,只不过顾客不主动打听每袋重量,他们不会主动告诉你实际份量,阚先生正是吃的这个亏。记者又走访了周边的另外几家粮油店,发现不足斤两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似乎已经成了粮油交易的潜规则。
记者出镜:经销商的直言不讳把问题直接抛给了批发商。那么究竟是批发商从中抽取了分量还是袋装米从出厂时就分量不足呢?
顺着粮油店老板的指引,记者直奔石门批发市场一探究竟。当记者打听25公斤包装的价格时,批发商毫无掩饰的告诉了我们实际重量和价格。每袋米相差1——7斤不等,价格也不同。
记者随后在岳各庄和小井等京城其它的粮油市场上调查发现,无论是批发和零售都存在缺斤短两的现象,袋装米短秤似乎成了通病。
记者出镜:在这些市场我们发现有8成的大米都是不足斤两的,记者不禁要问,包装上的10公斤、25公斤明码标价还有什么意义呢?更令人费解的是,同一个品牌的大米出现一个足斤两和一个不足斤两个版本,又是用心何在呢?究竟这应了谁的需求又是在践踏着谁的利益呢?
记者在跟批发商聊天中得知,标注重量和实际重量不附的情况,主要是为了吸引集团采购者,让他们从中吃取差价。此外,从阚先生一家的遭遇可以看出,一些经销商也在借用这种重量上的猫腻黑上老百姓一笔,粮油市场的这一潜规则,到头来坑害的还是普通消费者。记者在随后的采访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这是记者在宛平城附近的一些粮油店铺和小超市暗访时遇到的情况。
当记者要求称一下时,老板开始嘴软了,改口称大米也就48斤半。可大米一上秤,才46斤,此时他还打算狡辩,换了一袋子再量,可还是46斤。
在另一家超市,当记者拿出自备的秤要求秤大米时,超市人员显得有些紧张,随后便以各种理由拒绝了记者的要求。记者发现,出问题的主要集中在25公斤的大包装的袋装大米上,而15公斤以下包装的大米很少有缺斤短两的现象。这主要是15公斤以下的大米在超市的电子秤上可以直接称量。而25公斤的袋装大米则超出一般电子秤的秤重极限。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规定》,质量负偏差允许在总质量的1%以内,即25公斤的大米最多允许误差半斤,在此要提醒您,在购买大米的时候最好选择小包装,再秤秤份量,避免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对市场上的大米销售环节加强监管,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平时买袋装米谁也不会想到要带个秤去,看了这条报道,才知道现在老百姓买米也要费一番心思了。这几年在我们节目上暴光的欺诈手段也有不少,但是说实话,我们自己买东西的时候脑子里也绷不了那么多根弦。所以,我们还是希望职能部门在看了我们的报道之后能有所行动,也让普通消费者买东西的时候能轻松轻松吧。本节目也警示商家,谁都有不留神的时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