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又到了北京市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刘家河村查水表的日子。中午11点,张春来他们终于查完了全村513用水户的水表,回到设在村委会的用水办公室,3个人终于可以歇口气了。他们从早上6点就开始工作了,全村61个水表井,按区域分工,每个人要从近20个水表井里爬上爬下,记录下每一个水表井里每一块水表的读数。如果发现水表读数异常,发现水管跑冒滴漏,他们还要及时查找原因并帮助维修。
去年初,经过领导推荐、村民代表评议、水务局培训考试,刘家河村的张春来、陈海顺、刘淑文3人与北京市其他1万多名农村管水员一起,拥有了一份“公职”,专职负责农村各项用水的管理和水资源保护。
张春来手里的一摞表格记录了从去年8月以来全村的用水变化:2007年8月,全村用水31099吨,平均每人每天用水达1吨;10月,全村用水量锐减至3212吨,12月又减少为2451吨。到了今年,全村用水量继续直线下降:1月用水2261吨;2月用水1881吨;3月,全村只用水1493吨,比去年8月的用水量整整少了近3万吨,平均每人每天用水仅有0.048吨。
从每月31099吨到每月1493吨,刘家河村用水量的这一惊人变化源于自去年10月以来开展的农村用水计量改革。
以前刘家河村主要靠村北的一眼自流泉水井做饮用水源,由于自流水水量有限,只能白天供水,夜里停水。尽管这样想尽办法省着用,但即便是白天供水时段,仍有多户村民用不上水。为了喝上水,家家户户都买低压小水泵,还有的人家挖起了小水窖。喝水难成了刘家河村很长一段时间里所面临的大问题,由此造成干群关系、邻里关系紧张。村委会主任刘连义回忆说:“那时候,一到白天供水时间,家家户户的小水泵就开始工作了,到处都听见轰轰轰的声音。甚至有的村民用泵抽水时,泵的电机都热了还是没有水。光是我家就用坏了3个水泵。”那时候,光是电费,全村每月就要花掉六七千元。
去年7月,刘家河村完成了供水工程改造。新建水源井一眼,水表井61个,安装水表513个,新铺设供水管道1879米。全村实现了24小时供水,而且所有村民都能保证用上水,水的质量也有了明显改善,刘家河村吃水难的历史终于结束了。但是,张春来他们很快发现,新的问题又来了:过去没有水、缺水,现在随时打开水龙头都有清亮亮的自来水,这样的便利让村民们认为“不用白不用”,导致用水浪费现象层出不穷。
“有的人家水龙头坏了,院里都流成小水塘了也没人管。滥流滥放,跑冒滴漏的情况非常严重。”张春来说。从去年7月改造结束,全村的用水量仍然居高不下,每月都在3万吨以上。
改水后的便利不能成为浪费的理由。怎样才能更好地管理农村用水,提高村民的节水意识?
“过去用水是‘大锅饭’,没有计量,免费用水,村民用水多少一个样,谁也不会主动想到节水。如果不计量,不把商品经济引入农村用水,不将免费用水变成有偿用水,再完善的改水工程也达不到节水的目的,农村的用水只能是一笔糊涂账。到头来,仍然可能回到没水喝的老路上去。”直接领导了刘家河村用水改革的南独乐河水务站负责人李茂海分析说。
2007年9月27日,一场由刘家河村管水员、党委村委干部、群众代表参加的讨论会在村委会举行。大家围绕“用水要不要计量”、“用水要不要收费”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最后,大家一致决定对村民用水进行按表计量收费,每吨水价定为1元,水费全部用于维护供水设施的正常运转,用水收费从10月开始。
从那以后,每月4号挨家挨户查水表成了3名管水员新的工作内容。一个胡同一眼水表井,胡同里八九户人家的水表都集中在这里,每户的水表都有编号。每次查水表时,张春来他们就要下到水表井里,挨个水表进行登记。“1号表是刘进友家的,上个月他们家是127吨,这次显示是129吨。一个月用了2吨水,属正常。现在,一个三口之家平均月用水量一般都不超过3吨。”
原以为用水收费会遇到阻力,但没想到村民都非常支持。家住村边的刘少民说的是大实话:“一个月水费才四五元,过去买一台水泵就得上百元,现在交点钱也痛快!”每月9号、10号是交水费的日子,每次全村用水户总是100%及时交齐水费。令管水员感受更深的是,村民渐渐有了节水意识。张春来笑着说:“以前是我上门宣传节水,现在是村民教我节水小窍门。”
浪费水的现象没有了,全村用水量大大减少了,村民节水意识增强了,干群关系、邻里关系改善了。小小水表给刘家河村带来的变化真是出乎意料。
据了解,全国农村很多地方都已经实施了像刘家河村这样的用水改造,实行一户一表,用水计量收费制度。对农村用水进行按表计量收费改变了长期以来农村生活用水不收费,农村供水设施缺乏管理,农民节水观念淡薄的情况。仅北京市农民人均日用水量就比改革前下降了44升,农业用水总量减少了0.44亿立方米。除了对农民生活用水进行计量,对农业生产用水的计量收费也在得到重视。据悉,北京市水务局就将对全市新建设的10万亩(约6700公顷)设施农业滴灌工程全部实施计量到井,计量到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