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抗震救灾供水保障工作正从应急供水阶段转入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阶段。
5月25日,4台移动监测车及40多名水质监测人员分赴四川地震灾区成都、德阳、绵阳、雅安四大片区,以城镇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为重点,对220个水源地开展监测,为灾区人民的饮用水安全提供实时监测资料。
5月24日晚,水利部抗震救灾供水组副组长、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洪一平主持召开水利部抗震救灾供水组水质工作会,水利部抗震救灾供水组副组长、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巡视员陈晓军根据水利部有关要求,布置了即将全面开展的监测工作,四川省水利厅水政水资源处、四川省水文局有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洪一平要求全体监测人员做到“两个结合”,即采样与送样结合,监测与核查结合。他要求监测频次控制在三天一次,六天两次。监测结果在每晚12点前报国务院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水利部及水利部抗震救灾领导小组。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水利部抗震救灾领导小组迅速成立了供水组。5月18日,先期到达的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共十几名监测人员就在成都、都江堰等12全县市开展监测,共对200多个水源地水样进行分析。洪一平随监测人员察看每一处的监测及设备运行情况,积极与地方水利部门联系,迅速掌握监测范围。水质监测车和监测人员的巡回工作,对稳定灾区人员的情绪起到了积极作用。
根据水利部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的安排,按水利部水资源司、四川省水利厅的要求,供水组水库组将对重灾区六市州220多个城镇集中饮用水水源地进行监测。来自长江委、黄委、淮河、海委四个流域机构水环境监测中心的巡测人员共同承担地震灾区的水质监测任务,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负责对监测工作的统一指挥协调,并制定监测计划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