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从四川省绵阳市水务集团获悉,2009年度,绵阳市城区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99.9%,超过《绵阳市城市供水企业服务规范》中关于“城市供水管网水质综合合格率要达到98%”的要求,其中部分水质指标达到欧共体标准。
为确保地震后城市供水水质安全,绵阳市水务集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一是按照国家级水质监测站的要求,建立新的更加科学、可靠、快捷、先进的水质监测检测体系。投入500余万元,添置了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分析仪器和设备,并在人员配备、检测方法培训、质量控制管理等方面开展综合建设。水质总检测能力也由过去的93项指标增加到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的103项,基本达到国家级水质监测站的水质检测能力。二是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中国水协和上海水协等单位的协助指导下,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使水质监测、检测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三是着力提升水质深度处理能力。在进行水质安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投资近300万元对主要水厂增设了粉末活性炭投加装置和二氧化氯发生器等设备,强化特殊情况下对源水的深度处理工艺;并利用在线多参数水质自动监测设备,24小时严密监测涪江源水水质变化状况,为供水生产提供了科学指导和理论依据,进一步保障了出厂水水质安全。四是强化 “水质监测站全面水质监测、水厂化验室常规监测、生产班组在线监测”的三级水质监测体系。水厂化验室每天共计对水源水、出厂水的浑浊度、色度等20余项进行检验。水质监测站每月对水源水、出厂水做1次全分析,共计检测臭和味、肉眼可见物、余氯等项目70多项。同时,在城区设立了10多个取水点,定期对管网水进行检测。
2009年3月11日下午,位于绵阳市涪城区龙门镇青霞村处的兰成渝输油管道发生意外泄漏事故,部分柴油进入涪江。绵阳市水务集团紧急启用地下备用水源,并加强对源水和制水工艺流程水质的跟踪检测,出厂水全部合格。2009年7.15特大暴雨期间,涪江沿线及周边一些中小型供水企业由于缺乏相应的高浊度水净化处理技术和工艺,相继被迫中止供水。绵阳市水务集团成功应对了时间跨度长、源水浊度高达16000多个NTU对水处理工艺的冲击,出厂水全部合格。
为进一步提升今后绵阳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绵阳市水务集团积极参与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 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山地丘陵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共性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研究工作,并作为2010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 科技重大专项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设立的16个科技重大专项之一,与“大飞机”、“探月工程”等并列同等重要位置,是我国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环境科研项目。该课题对提升我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推动绵阳污水处理和水环境综合治理水平,支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