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周是个很憨厚的中年人,见人就抿嘴一笑。他的牙齿顶端,有一道明显的黄色痕迹,甚至有些发黑。他所住的虞城县李老家乡张安楼村,是一个千余口人的村庄,这里八成以上的人都有一口黄黑的牙齿。这不是什么怪病,而是因为村民长期饮用高氟地下水。因为牙黄,村里的年轻人找对象常常会遇到麻烦。
几天前,我们在张一周家里采访时,他把我们领进厨房,拧开水龙头,清澈的水流喷泻而出。张一周说:“每喝这水我就羡慕我的小孙子,他以后会有一口白牙。”
张一周和村民们现在喝的水来自李老家乡水厂。这个占地6亩,总投资507万元的水厂,让全乡12个行政村的农民全部喝上了安全水。
这是一个高标准的自动化万人水厂。宽敞明亮的监控室里,水厂的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全乡的输水管网立即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电脑屏幕上。陪同采访的商丘市水利局局长郭振旺介绍,这个电脑自动监测系统,不仅能监测水质状况,而且能根据用水需求自动调整供水量。“更重要的是,无论哪个地方的水管出了问题,监测系统都能及时发现。”郭振旺说。
这样的水厂,商丘市已建成了26处。省水利厅厅长王仕尧介绍,不仅商丘如此,全省各地的饮水安全工程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他说:“过去通常是一村一井,先把地下水抽到压力罐中,再输送到全村各户。一罐水如果两天喝不完就得全部放掉,不仅浪费严重,而且效益低。”
从让老百姓能喝上水到能喝上安全水,再到让老百姓能长期喝上安全水,我省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现了漂亮的“三级跳”。
据介绍,2004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至今已投入资金53.08亿元,让1223.69万人喝上了安全水。
让农民早日喝上安全水,成了水利工作者的第一要务。王仕尧说,去年,我省虽然遭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仍加速推进,共完成投资20多亿元,让487万农村居民畅饮安全水,是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以来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完成任务量最多的一年。
每一个饮水安全工程,都是一项民心工程。去年初,当济源市在我省率先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时,王屋镇桶沟村62岁的姚景昭老人特意在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自来水真甜,老百姓真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