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地保护将成为今后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重点之一。今日发布的中国首部针对农村饮水安全的报告《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实践与探索》中指出,水源地保护是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关键所在,维护健康的淡水生态系统是实现饮水安全可持续的有力保障。
自2005年起,水利部在全国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共投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投资1000多亿元。截至2009年,共兴建各类供水工程近百万处,已经解决1.65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今年还将解决6000多万农村居民的饮水问题。各级水利主管部门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建立和完善农村饮水工程水源保护制度,针对目前农村已建饮水安全工程的管理和运行现状,加强对已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管理,探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性质、管理体制,探索建立能够促进工程长期运行的良性机制,取得了一些很好的经验和成果。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问题加重,仅靠工程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水源地的生态保护措施日趋重要。
在发布仪式上,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中心)主任李仰斌说,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除了工程措施之外,生态措施也同样重要。解决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多方的努力和参与。相信《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实践与探索》能够为基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加发布仪式的王浩院士表示,当前,我国农村水源地保护还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在水资源功能区划分、水源地确定与保护、流域污染的防治和农村水环境改善等相关环节,既缺乏政策支持,也缺乏有力的技术、资金支持。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中心近年来“围绕农村饮水建设和管理、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相关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批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本书中为政府在农村饮水领域政策制订、规划编制等提供了参考。
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项目实施总监朱春全博士指出,我国当前各种形式的水危机日益涌现,突出表现为不仅仅是水资源的短缺,同时也是水资源管理上的危机。如何与水和谐相处,考验着人类的智慧。世界上的每一条河流都曾经是自由流淌的,而择地而居的人类总是希望拥有更多的清洁的水,而饮水的安全与否,是人类生存的一条底线。他在发布式上呼吁“只有健康的淡水生态系统才能提供清洁的饮用水,只有推动流域综合管理,多方共同维护河流健康才能确保饮水安全。”
为了推动生态措施解决饮水安全问题,自2008年以来,世界自然基金会与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中心开展合作,在农村饮水安全研究与政策、水源地保护、公众宣传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实践与探索》即双方合作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与此同时,在可口可乐公司的资助下,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岷江和嘉陵江流域开展了农村水源地综合保护的试点项目。其中,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成都水源地所在的郫县园田村开展的试点项目通过恢复自然河道清洁小流域,建设新型沼气池和庭院人口湿地以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开展有机农业以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引进河流健康积分卡手段,有效地推动了农村水资源保护和发展。
《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实践与探索》这一报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分析了目前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状况,较为全面、客观地总结了中国政府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并融入了实际的案例分析,将对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发挥较好的指导作用,对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很好的参考,并将引导基层进一步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形式、方式和相关政策。
据悉,《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实践与探索》由来自水利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的20多位专家历时两年编著。在此基础上,水利部将和包括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内的机构和专家合作,推动农村水源地保护相关政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