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水质大提升 项目稳推进 转型显成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2-02  来源:中国水网  浏览次数:231
 

    2014年,我县根据省、市“五水共治”工作统一部署,紧紧围绕“灭黑臭”目标,坚持铁腕治水、项目治水、长效治水、全民治水,较好地完成了年初 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县域水质大幅提升。通过实施水环境治理,有效改善了水质,境内29条干支流中,有26条水质达到Ⅲ类以上,大部分在Ⅱ类。武义江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从去年的8.3%提高到50%;地表水市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从去年的25%提高到75%。

  河道环境明显改善。通过实施万人“清三河”,全县2条黑臭河、36条垃圾河已全部消灭,其他河道也均已清理到位,通过日常保洁和生态治理,基本实现了河清岸美。

项目建设稳步推进。2014年计划完成的412个项目均已100%完成,完成投资15.8亿元。通过治水项目建设,污水处理、防洪排涝、供水保障等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转型升级初显成效。以治水倒逼产业转型,促进“生态发展、绿色崛起”。通过电镀集中园区建设,全县15家电镀企业实现一次性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成为“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百佳县”;禁限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经过整治后,2000多户养殖户转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绿色产业;通过治水,生态变好、乡村变美,建成乡村旅游特色村13个,精品线4条,“垃圾河”变成了“漂流河”,促进了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景区全域化。

  全民动员清“三河”。以重整山河的决心,开展万人“清三河”。由各级河长带头,县乡村联动,上下游共治,全方位、全水系、全流域开展水域清理,所有河道、沟渠、水塘得到彻底整治。全县有4.1万人次参与,清理河道、沟渠593条(段)、长度1170公里,清理垃圾2.6万吨;整治黑臭河2条、25.2公里,共清淤29.3万立方米。在清“三河”过程中,把生态治理理念贯穿始终,把握好三个“尽可能”:一是尽可能不破坏生态。针对在“清三河”中出现的挖砂、砍树等现象,实行“四个严禁”:严禁在河道边砍树、严禁在河床上清草、严禁在河道里挖砂、严禁截弯取直,尽量保护河道原有生态。二是尽可能避免二次污染。河道清淤先上游后下游,并积极探索淤泥的资源化利用。将清淤后的淤泥用于填埋废弃的矿山、荒地和苗木种植,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三是尽可能实行生态修复。规划建设熟溪、桐琴、履坦等湿地公园,总面积约1.7万亩,增强河道的自净功能和自我修复能力。宣平溪沿岸乡镇就地取材,在河道两岸种植3.5万株芦苇,建设芦苇湿地,实施生态治理,打造生态景观。

  快马加鞭抓项目。把项目建设作为治水的重要抓手,全力以赴打好项目攻坚战。全县共梳理出“五水共治”36个大项目、430个子项目。将项目层层分解,一一落实到部门和乡镇(街道),按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逐月考核责任单位、责任领导和责任人,确保按时间节点完成。在项目实施中,体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重点区域。我县东北部既是工业和人口的聚集区,也是污染的“重灾区”。3条水质不达标的河流均在东北部,其中一条是黑臭河。我县把东北部作为治污的重中之重来抓,加大治污工程的规划实施力度。二是突出厂网同步。坚持将污水处理厂建设与覆盖区域的污水管网同步建设,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及一期提标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白鹭溪、小白溪流域27公里污水管网已完成24公里。第二污水处理厂已开工建设,8个有工业园区的乡镇已完成管网建设规划,5个乡镇已开工建设。三是突出农村治污。2014年全县实施的182个治理村已基本完工,被省里评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胜县。主要体现为严控成本和严管质量:通过深入排摸,科学分类,“三上三下”审核施工设计方案,达到既便于操作,又经济实惠的效果;对以往建设的管网进行闭水试验测试,力求新旧管网无缝对接,可利用部分尽量利用;组建由村民代表、驻村干部600多人组成的监管队伍,以隐蔽工程为重点,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建立工程质量终身追责机制,确保工程质量。

  重拳出击抓整治。一是建立严打严惩的环境执法联动机制。立案查处违法企业186家,责令停产整治152家,取缔非法加工点53家。强化社会监督,建立环境违法24小时有奖举报制度,落实百万资金用于举报奖励。全面实施重污染行业整治,关停企业9家,整治22家。二是强势推进畜禽养殖场污染整治。县财政累计投入2.5亿元资金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严格划定禁限养区、严格关拆整治时限、严格治理提升标准,累计关停拆除2923家,治理提升238家。

  多措并举抓长效。一是建立“三化”常态保洁模式。根据工业乡镇(街道)和山区乡镇人口密集度不同的情况,建立市场化、专职化、兼职化“三化”河道保洁模式。工业乡镇(街道)实行市场化保洁;南部山区乡镇,每村聘请专职保洁员,实行统一着装、统一保险、统一工作标准的专职化保洁;对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的偏远村,由村干部轮流兼职化义务保洁。二是开展“六千”义务保洁行动。建立千名党员、千名青年、千名妇女、千名职工志愿者、千名夕阳督查员及千名保洁员等“六千”队伍,每月分头开展至少一次的治水护水公益服务,服务人员达1万余人。三是落实评比激励机制。落实保洁补助资金400万元,根据河道等级、考核结果进行补助。每月进行水质监测,分类进行排名,对年终考核总分列各自序列前2名和后2名的乡镇分别给予相应的奖罚。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水质大提升 项目稳推进 转型显成效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资讯新闻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0510-85100148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