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进入炎炎夏日,游泳开始受到人们青睐。上海有700余家游泳场馆,每年夏天接待市民700万~800万人次,但游泳池的环境卫生一直饱受诟病。不过,这一局面有望得到扭转,上海首部游泳场所卫生地方标准《公共游泳场所卫生管理规范》(以下简称《管理规范》)6月1日起将正式实施。
这一《管理规范》对我国《游泳场所卫生标准》作了补充与完善,增加了化合性余氯、臭氧、三卤甲烷、氰尿酸等指标标准,以及甲醛、苯、新风量、PM10等室内空气质量指标。同时,微生物指标也加严,如规定池水中总大肠菌群不可检出。
◇现状 换水成本太高,多数泳池补水不及时
◆新规 每日每人次新水补充量不少于30升
尿素超标、余氯过量、水体浑浊、微生物超标……这些是各地游泳场馆都面临的水质问题。不及时补充新水是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补充新水抽调老水能有效降低尿素含量、改善泳池水质。
采访中,很多游泳馆的工作人员都拒绝透露泳池补水量、补水频率等信息。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目前对泳池的换水周期尚无明确规定,各游泳馆换水周期并无统一规定,有的甚至一年半载才换一次水。
“游泳池不经常换水主要是出于经济成本考虑。”有业内人士透露,因为游泳池用水属于非居民用水,水价要比市民用水高得多,一池水全换掉成本太高,大多数游泳池都不会这样做,所以更多采用补水的方式。
“目前,对于彻底换水时间并无硬性规定,但是对于每日补水有明确标准,室外游泳池的每日补水量在10~15%,室内游泳池则是5~10%,但执行力度不够强,就产生了许多问题。”一位业内人士坦言。
根据往年泳客投诉情况,上海市出台的新标准细化了相关管理规定,如游泳池壁及走道的颜色应光洁不渗水,呈浅色;儿童戏水池必须与成人分开,不能连通等。
《管理规范》要求,人工泳池在开放时间应每日定时补充新水,每日每人次新水补充量不少于30升。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游泳池每天接待100人,那么它每天必须补充新水3000升。
“新规更加人性化,毕竟游泳池有淡季和旺季之分。”业内人士说,一般冬季是游泳池的淡季,夏季是旺季,根据进场人数补水,能够让游泳池调控补水量,节约用水成本。
不过,按人头补水也有一个麻烦,社会游泳池可以通过售票等方式确定入场人数,但对于一些小区游泳池、健身会所等非售票进入的游泳池,还有难度。
目前,上海市有关部门正在采集数据标本,进一步对补水信息和水质检测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希望探索出一套泳池补水的分季节量化标准。
《管理规范》还规定,游泳场所一旦发生水质微生物指标未达标等情形,必须暂停对外开放,加强池水净化消毒,经检测合格后方能对外开放。其中包括泳池菌落总数和微生物指标未达标、水质污染造成3例以上介水传染病发生、池水循环或消毒设备停运超4小时、余氯浓度大于3.0gm/L或5例以上泳客皮肤红肿瘙痒、池水尿素浓度超过10.0mg/L,以及水质受到粪便、有毒物品或动物尸体污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