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视新状元水厂的过滤池和沉淀池。赵用摄
编者按 近段时间来,有关安置房建设、进城口整治、电网改造、水厂投用等等好消息不断传来。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在花大力气抓“一号工程”、“12345工程”和“139富民攻坚计划”等事关温州发展的重大事项的同时,非常重视抓好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一批民生、民心工程。在全市上下掀起“抓落实、见成效”活动热潮中,本报从今天开始推出一组有关民生工程的系列报道,讲述各方在实施民生工程中“攻难关、抢进度、出成效”的动人故事。
本报记者
清晨,当家住龙湾永中的你轻轻拧开水龙头,也许你已经细心地发现:汩汩而来的自来水,比往日清澈了,比往日甘甜了。没错,从今天开始,龙湾人用上了来自珊溪水库的优质水!
从珊溪水库流到赵山渡,“翻”山“越”岭进入陈岙泵站,再跋涉21公里至新状元水厂,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后,龙湾人久久期待的珊溪水一路东流,终于欢快地流淌至居民家中,流到了滨海园区的企业。从2003年开工建设新状元水厂迄今,这一工程在历时近三年后,终于建成通水了。至此,龙湾茅竹林以东30多万居民终于喝上了优质水,从根本上改变了龙湾东片供水不足的局面。
“解渴”,曾是燃眉之急
滨海园区现有企业的用水之苦,可追溯至2003年。当年3月,作为园区配套设施建设之一的新状元水厂开始施工,原定于2003年年底建成通水。可这一计划由于多方面原因被搁浅了。几年来,这个片区的企业和居民在缺水的煎熬中度过。
龙湾新派服饰有限公司是去年7月搬到滨海园区的。去年底,小部分新生产的浅色春装竟然起霉了。多方寻找原因,最后才发现罪魁祸首是“水”。由于园区内使用的是带咸味的地下水。在使用这些水进行蒸汽熨烫后,浅色衣服上都留下了劣质水的“罪证”。同时,龙湾永中、海城一带的居民也在急切期盼着能早日用上纯净自来水。
“解渴”,已是龙湾东片人的燃眉之急。
挖斗机到哪,群众工作做到哪
对这事关百姓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民生工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领导为此专门作出指示,并多次到现场办公,要求有关方面要尽一切力量加快进度,做到特事特办,特事快办,特事优办。
于是,一场围绕着水的攻坚战全面打响。
承担新状元水厂续建任务的温州水务集团,从理顺体制、整合资源着手,突破“卡”口,破解难题。针对龙湾原有供水管网散乱的问题,他们先后接管了龙湾大小10家水厂,在龙湾区域范围内与市区统一实行供水“一城一网”。
体制理顺之后,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成为加快工程进度的关键。为了使水管铺设工作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龙湾应急供水指挥部请来了有关技术专家,挨家挨户接受老百姓的咨询,并对沿途经过的房子进行加固。可以说,指挥部人员天天跟着挖斗机跑。挖斗机跑到哪,群众的工作就做到哪。“在瑶溪镇永胜村铺设管道的时候,恰逢今年3月下雪的那几天。为了做通该村一户村民的工作,我们所有的工作人员在那跑了三天,又是冒雪又是冒雨的。”龙湾应急供水指挥部副指挥潘乐仲依稀还记得当时的场景。
管道沿途经过的8个乡镇的48个村的干部群众,也都能从大局出发,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当地的老人协会、村干部的亲戚、机关干部的亲朋好友都被发动起来,一家一户做工作,一个一个来说服。
从市里到村里,大大小小的协调会开了200多个。从干部到群众,大家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携手奋进。
终于,到今年4月份,从新状元水厂到龙湾海城街道的25公里管道,全线铺通了。
终于,到了7月底,新状元水厂的第一个水泵投入试运行。
终于,龙湾人民迎来了今天这个难忘的日子。
世上无难事,怕就怕认真
这一天,滨海园区的企业解决了用水之苦;这一天,更多的老百姓喝上了珊溪甘泉。新状元水厂的建成通水,标志着珊溪供水配套工程全线完工,也预示着我市城市供水能力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日供水达30万立方米的工程规模,让其成为目前我市供水规模最大净水厂,可满足2010年前龙湾区、洞头片、滨海园区等地的用水需求,今后还可以“反送”回市区一带。
“盼来了,我的服装厂终于告别用水之苦了。”新派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潘超胜,在电话里和记者分享着他的喜悦之情。
面对新状元水厂走过的“从久拖未决到迎刃而解”之路,经历企业用水之苦到今日饮水之乐的滨海园区管委会主任戴国森感受颇深:“世上无难事,怕就怕认真。任何一项工作,只要认真去对待,哪怕再难的事情也会解决。尤其是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民心工程,在市委、市政府作出部署后,更需要大家同心协力抓好落实,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更多的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