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电视剧《梦想城》里,又一次看到了救命智能水表! 剧中展示的“万物互联、人类共享”的场景之一是主人公开发的智慧城市项目中的智慧水务成果:用户只需通过手机应用程序,便可直接控制家中的水流,实时监测日常用水量,以及完成在线水费支付,整个过程简洁又高效,为小区居民的生活带去了极大的便利。
其中最为表计人感兴趣的是“救人一命”的智能水表。
电视剧里的老人是出事时开着水龙头,每小时1吨的用水异常数据通过智能水表回传救了自己一命。(小知识:水龙头一小时能放多少水?根据水龙头管子的粗细来定,水龙头使用的是4分管,将其调至最大水量,一小时大概能流1.27吨。但如果使用的是6分管,在同样情况下,一小时大概可流2吨到2.5吨的水。但对普通且水流速度较慢的水龙头,一小时大概可流1吨左右的水。)与之相反的,对于独居老人住户,如果家里水表半天、一天没走字儿,说明没人洗手、没做饭,甚至都没人上厕所,这种情况下,要么家里没人,要么家人可能出现意外了!当用户家中的马桶出现漏水的时候,角落里不起眼的智能水表读取的异常用水信息会及时传送给水务公司,通过上门查漏,不仅避免了水资源浪费,也节省了用户的用水开支。
智能水表的这种智慧,得益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海量数据远程传输到智能水表远程管理平台后,平台借助大数据分析等数字技术,建立起基于用户日常用水习惯的数据模型,
实时监测用户的日常用水。智能水表第一时间回传数据后,如果数据异于平常,平台就会作出智能判断,通过通信运营商主动向用户发出户内用水异常预警短信,提醒用户及时排查、减少损失。
除了户内用水异常提醒,智能水表还是小区及市政供水管道安全的“健康卫士”。
夜深人静,原本是市民最少用水量的时段,假如这时候的最小流量呈现上升趋势,管道漏损是最可能的原因。
分布在城市供水网络的智能水表,就像城市供水网络上的“火眼金睛”。
有了智能水表远程传输的数据,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科技构建的智能水表管理平台,就能实现对城市供水网络流量24小时连续监测,通过监控区域水流量,就能便捷准确地得出遗失的水量,为区域供水漏损的精准治理提供支撑。
据福州日报5月报道,福州市自来水公司已安装智能水表65万台,分布在四城区的1362个小区,并统一接入智能水表远程管理平台,实现智能抄表、主动预警、及时响应、快速介入的供水工作智慧化管理。
其中在中山社区试点安装了364台智能水表,水表的数据回传至智能水表远程管理平台的同时,也能同步传输至社区智慧平台。当独居、孤寡老人家中用水出现异常时,社区工作人员将第一时间收到预警短信,及时上门处置。四城区供水管网漏损率从2017年的25.7%下降到2023年的5.3%,2022年福州市入选全国漏损治理试点(重点)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成效显著,智能水表功不可没。
这是四年前,2020年12月底的那则报道,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赞誉的“救命水表”:上海市长宁区的某街道为社区内的1200余位独居老人安装了“智能水表”,12小时内智能水表的读数一旦低于0.01立方米,街道城运中心的“一网统管”平台就会及时将信息反馈给街道和居委会,及时派人上门查看。普陀区则试点了“智慧六件套”,包括红外、水表检测、电流检测、烟感、门禁和紧急按钮。12小时用水不足0.01立方米,48小时没有进出大门记录,这些装置都会发出预警,信息上传到一网通办,再通知街道人员,进行走访。这几年,我们看到很多关于智慧社区服务平台的介绍:新一代的物联网技术除了支撑智能水表的用水数据异常监测,还能支撑老年关怀、智能门磁、智能烟感、燃气报警器等居家安全服务,增强了居家老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但,真正救命的智能水表案例并不多,各种纠纷里不是水表跑得快,就是天价水费!水表本身的贸易计量器具属性,上升为数字化社会的一个服务价值,真的需要很大的投资吗?其实不见得,借用网上的一句话,“你有你一百亿元的数字化,我有我一百块钱的数字化”,有时一百块钱的数字化释放出来的善意和价值更具性价比。当电视剧里救命水表的故事不再那么博眼球时,也许数字时代的智慧水务真的拉开了序幕!